iPad使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研究概述

太原天使儿童医院

2019-03-21

  1、结果和讨论:

  25篇研究中,大部分对于在自闭症个体的教育干预中使用iPad都持有积较的态度,建议其是可行的方法。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自闭症个体可以学会使用这种设备,以达到不同的目的,如交流沟通、社会适应性行为、认知或学术以及日常生活技能。

  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学龄前(30人)和小学生(30人),可能众所周知早期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要性,只有一个研究的被试中包含两个三岁以下的自闭症孩子,目的是研究照护者如何给自闭症儿童实施录像示范训练(Cardon,2012)。

  23%的被试都是无语言的,59%的被试是有限的语言或沟通技能(如仿说、只能说几个字词,或用单字提要求)。语言和沟通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障碍特征之一,也会因为这一领域技能的欠缺而导致很多问题行为的出现,因此更多的研究是针对这个技能领域也是情理之中的。

  这25个研究并没有显示被试的智商水平(IQ)与iPad干预效果之间的联系,因为81%的被试没有IQ分数的信息。

  为进一步研究关于用iPad给自闭症学生进行教育干预的效果,自闭症学生的具体特征,尤其是学生的年龄、能力水平、学习风格、对电脑或人机界面的兴趣、使用电脑的历史经验等方面,都是需要进行研究的影响因素。

  2、班级教师的应用性

  在25篇研究中,47个被试的干预都是在教室内采用一对一的方式,只有一个研究(O'Malleyetal.,2014)是对全班7个自闭症学生一起进行干预,而结果显示学生们只是在独立完成任务方面全都有提升,但并不是都达到目标行为的标准或维持了干预效果。可见,在班级大范围使用iPad进行教学仍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,有很多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到,尤其很多教师本身对于这种电子设备并不感兴趣或不能熟练的操作(如安装应用程序、编辑制作幻灯片或录像视频等),那就得先教这些教师如何去使用iPad在班级里教自闭症的学生,但即使如此,如果教师本身排斥这种教学形式,也会直接影响其效果。

  总体来说,iPad可以说是一个在自闭症学生的教育干预中有积较作用的工具,在增加动机、独立性以及个人技能方面都可能有好的效果,但可能不是对的自闭症个体有一样的效果。所以,哪些使用iPad的方式对大多数自闭症学生是的?哪些学生更能从中得益?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。

  三、结语

  在我国,iPad也是很多成年人形影不离的娱乐、学习、生活的日常设备。很多家长在家里也给孩子玩iPad,有些教师也在干预过程中使用iPad作为强化物或教学材料,因为它确实容易掌握而且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。但同时,很多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,如“孩子那么小,玩多了对眼睛不好”、“孩子一玩就沉浸在里面,不跟别人互动”等。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,说一个三岁的孩子每天玩好几个小时的手机导致眼睛出了问题,更是让一些人对使用iPad对孩子进行教育干预感到望而却步。

  我本身也是热衷于尝试使用iPad进行教育干预的教师。我尝试过用iPad作为强化物增加学生的良好行为,也尝试过用iPad上的一些应用程序教学生认知、语言、注意力等方面的技能,我觉得都有很好的效果,但也同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、体会及建议如下:

  1、使用科技产品进行教育干预只是一种选项,而不是必须的,所以如果不想使用,也不必纠结。

  2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已经接触了这样的设备(当今社会能不接触这些电子产品也很难),如果任孩子随意玩耍,倒不如干脆将其纳入教育干预的工具或手段。

  3、健康问题永远是较重要的。一个成年人如果毫不节制的使用手机、电脑、iPad等设备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,何况是孩子呢?所以,如果使用这类产品,无论大人还是孩子,一定是要有节制、有原则的使用。例如有的家长一天只允许孩子玩40分钟的iPad,前20分钟先玩教育益智类的,后20分钟可以玩别的。这只是一个举例,要根据每个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对合理的规则,才能更好的使用这些工具。

  4、同时,我也建议成人要身体力行,给孩子做好的榜样示范。如果你要求孩子每天只能玩30分钟的iPad,那就不能让孩子看到你一直抱着iPad不放。这种较简单的道理,却往往被我们自己忽视。

  5、在使用iPad进行教学时,需要结合很多应用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策略,不是简单地把iPad给孩子自己玩就可以达到我们的干预目的。

  6、教育干预是一个有计划的系统过程,并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或心血来潮,所以如果要使用iPad在孩子的教育干预中,一定是要有所准备的。很多时候有人说一个方法没果,可能是因为这个人自己没有的使用。

  文化讲究一个度。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,不能只看到益处而肆无忌惮,也不能只看到害处而如避蛇蝎。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运用工具,才能让这个工具发挥的作用达到我们的目的,这就需要我们多尝试、多学习,在实践中总结经验,来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。

相关阅读